今年 3 月以来,肥西县慈善总会联合县关工委、县教体局以 “立德树人” 为根本,以 “弘扬慈善精神、培育美德少年” 为目标,在全县 14 个乡镇(园区)的 64 所中小学开展 “善行校园 关爱成长” 活动,通过文化浸润、募捐帮扶、救助关怀、评比激励四大举措,为校园慈善搭建起立体式实践平台,让 “行善” 成为师生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能参与的日常,推动慈善文化深度融入校园建设。
启动调研双联动,慈善活动起好步
3 月 26 日,“善行校园 关爱成长” 活动启动仪式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,县慈善总会向各参与学校发放 100-200 本《慈善读本》,将其作为循环教材供师生轮流阅读。这些读本以生动的案例、易懂的语言讲述慈善故事,为后续开展慈善教育奠定基础,也让 “乐善好施” 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。
自4月起,活动以 “四个一”(阅读一本慈善书籍、开设一堂慈善课程、打造一条文化长廊、组织一次公益活动)为核心抓手,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掀起慈善文化建设热潮。县慈善总会、县关工委、县教体局联合组建的四支走访小组,历时半月深入全县64所中小学,通过实地查看、听取汇报、座谈交流、资料查阅等方式,全面了解了各学校慈善活动的开展情况,深刻感受到了慈善文化在校园中的蓬勃生机与深远影响。活动期间,各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,开展了形式多样,内涵丰富的慈善活动。
机制阵地双建设,慈善文化筑根基
肥西县不仅注重 “活动开展”,更着力构建 “长效保障”。在机制层面,县慈善总会在 18所中小学设立 “校园微基金”,明确县慈善总会与学校的职责分工,确保善款专款专用、流程规范,让每一笔善款都能精准帮扶困难学子。
在文化阵地打造上,21 所学校建成慈善文化长廊,不仅展示慈善人物事迹,更挂满学生创作的慈善绘画、手抄报,每一笔色彩都传递着童真里的善意,成为校园里一道兼具教育性与观赏性的风景线。
特殊关爱暖人心,精准帮扶有温度
针对偏远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,活动在 5 所偏远学校试点 “爱心妈妈” 项目,通过招募女教师、乡村女干部、女医护工作者等担任 “爱心妈妈”,与留守儿童建立稳定结对关系,通过每周一次家访、每月一次爱心家宴、每学期一次集体生日,以及常态化 “心灵树洞” 书信往来,为留守儿童搭建起温暖的 “爱的港湾”,助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。
对于特殊教育领域,县慈善总会设立 “慈善助力特殊教育” 专项基金,每年评选 25 名优秀特教聘用教师,每人发放 2000 元奖励,既肯定了特教老师的坚守,也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注入了更多动力;此外,今年县慈善总会面向全县义务教育阶段 64 所学校的 100 名中小学生提供资助,每人 1000 元的资助金,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。
评选激励树典型,慈善精神传薪火
6 月起,一场覆盖 “校园、班级、个人、课件” 的慈善评选拉开帷幕。经过学校申报、领导小组严谨评审,安徽省肥西县肥光小学等 10 所学校荣获“慈善示范校园”称号;肥西经济开发区中心校四(2)班等 10 个班级被命名为“爱心班级”;上派学区中心校赵晨羽等 10 位同学被评为“爱心少年”;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《走进慈善的世界》等 10 份课件获评“慈善好课件”。并在9 月 5 日“中华慈善日” 主题活动现场,县领导为“善行校园 关爱成长”各项命名人员授牌、颁发荣誉证书与锦旗。这一个个奖项,不仅是对校园慈善工作的肯定,更是肥西县深耕校园慈善教育、呵护学生成长的生动缩影。
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德育内涵,更构建了 “家校社” 联动的慈善生态。未来,肥西县将持续推动慈善文化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,让崇德向善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鲜明底色。